回复主题: 失语的电子游戏?
作者:RestlessDream

原帖由 zenhigh 于 2007-6-3 10:05 发表
小说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力,每位读者都在一边读一边在自己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意境,而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,任何机器都望尘莫及,成功的关键仅在于作者笔头的功力,从这一点上看,创作没有成本可言,作者可自由发挥。

电影来自于胶片,天生就是“超级HD”级别的,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,从选角、置景、拍摄、冲印,到后期制作都有成熟的流程,剧中人物由真人扮演,剧中场景大部分取自于实景,不存在“是否逼真”这样的命题,作者进行创作的唯一障碍就是成本和档期。


呃,恕我直言,这段话不敢苟同。你说的是肤浅的操作流程,而非小说、电影叙事的功能和手段。这其实无关流程,而关乎叙事学理论。

只从材质的构成和物质创作条件去考察小说、电影叙事的异同是极其片面的,不可能抓住要害。逼真不是艺术的唯一尺度,更不是叙事的唯一手段。这些说法只适用于有限的写实主义范围,如果仅以逼真为考量标准,那么纪录片无疑会成为电影最擅长的表现形式。然而事实证明电影能做得更多,不仅仅靠“火车来了”的逼真引起惊悚,更能进一步成为一种艺术靠的是找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段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法国新浪潮电影之所以在20世纪影响深远,和法国新小说的风起云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。电影的叙事难题在于,摄影机太冰冷了,不是电影中任何一个角色的摄影机的叙述是第三人称的、不带感情色彩的。小说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越性,如何进一步解放摄影机,让摄影机也能有“人性的体温”,是新浪潮这一代一直在探索的问题。这和新浪潮小说主张的“不再叙述一场冒险,而让叙述本身成为一场冒险”是相近的,所以罗伯·格里耶会跑去拍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》;这也是为什么文德斯会从小津安二郎那些沉闷的、低于常人视觉水平线的镜头和家庭琐事里重新发现新的摄影机口吻。摇晃的镜头、倒错的叙事、新的蒙太奇手法,这些在新浪潮之后被积极地开拓出来,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手段。这才是电影真正走向一门成熟艺术的开始。

电子游戏要迎来这种“互动艺术的文艺复兴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

[登录后才可回复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