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复主题: 广州、上海、天津、哈尔滨:谁是中国西餐之都?
作者:kitty6666

上海的转变
/ 从番菜到西餐 /
《南京条约》所规定的五个开埠城市里,当时只有上海,是个分属于松江府和苏州府的小县城。
在开埠之初,上海人是看不起欧美饮食的,不称其为“西餐”,而是歧视性地称呼“番菜”。但随着上海的繁华程度超过了松江府、甚至是苏州府,“番菜”也完成了“西餐”的变身。
光绪年间,福州路出现了西餐馆“一品香”,紧随其后,“海天春”“江南春”等西餐馆子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。
在晚清小说《海上繁华梦》里,详细描述了沪上吃西餐的细节:鲍鱼鸡丝汤、法猪排,腌鳜鱼、铁排鸡、腓利牛排、虾仁粉饺、西米布丁,浓浓的中西合璧风跃然菜单。

一品香的菜单丨图虫创意
根据上海地方史志记载,到了20世纪30年代,上海有名望的西餐厅已经超过200家,为当时全国城市之最。尤以霞飞路和福州路最为集中,包括罗威饭店、德大西菜馆、凯司令西菜社、蕾茜饭店、复兴西菜社和天鹅阁西菜馆等等。

德大西菜社丨wikipedia / N509FZ
罗宋汤和炸猪排就是诞生于那个时代的典型餐食。当时的沙俄贵族流亡上海,按照吴语的发音,上海人把Russia译为“罗宋”;根据俄国人常吃的红菜牛肉汤,上海人则发明了“罗宋汤”。
没有红菜头,改用卷心菜;红色不够,就加番茄丁与番茄酱;没有条件熬牛肉高汤,就用碎牛肉代替,再不济的,红肠切丁也能替代。总之,罗宋汤不是给俄国人吃的,而是家常、饭店处处都有的,是上海人共同的时代记忆。

罗宋汤丨wikipedia / Livelikerw
沪式炸猪排与日式炸猪排有着极大的区别,后者讲究外焦内嫩,肉汁四溢;而前者则要用刀背拍到极薄,炸到干、焦、脆,一口咬下去掉屑。究其源流,可能来自于德餐中的维也纳炸排。

德大西菜社的上海炸猪排丨wikipedia / Coolmanjackey
和德式炸排需要搭配越橘果酱一样,沪式炸猪排也要搭配一碟蘸酱。正宗的要用辣酱油。这种被粤港人称为“喼汁”的调味料,原型是英国的“伍斯特郡沙司”。这种由蔬菜、香料熬成浓汁,再添加醋酸的调味料,酸甜辣复合,既洋派,又符合江浙菜浓油赤酱的传统。无疑,是上海西餐最好的注释。

海派炸猪排要配辣酱油丨123rf.com.cn正版图片库
解放后,上海滩的西餐馆纷纷关停,但西餐的传统却没有中断,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是,罗威饭店改名红房子,卖的是鸡毛菜和排骨汤,但菜单里留下了一道神秘的“油拌土豆”,熟客们对此心照不宣,因为它本来的名字是土豆沙拉。

土豆沙拉丨wikipedia / Galaxyharrylion
“蚊革”后恢复经营,红房子很快又变成上海滩的西餐标杆,对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上海孩子来说,在红房子里过生日,基本等同于童年的代名词。
03
天津独有的魔幻
/ 3种饮食文化无缝对接 /
与开放风气古已有之的南方不同,皇城根儿天子脚下的北方,一直弥漫着保皇排夷的保守风气。天津,也许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外。
1860年,英国首先在天津老城外设立租界,其后一年,法租界也在紧邻处诞生。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由国民政府收回,这两国在天津开设租界的历史长达八十多年,是列强租界中时间最久的两片区域。
自然的,天津的西餐,受英法两国的影响最为深远。
北京人赵珩在《中国西餐的嬗变》中说:“英国人好吃炸土豆条、炸鱼,于是许多蘸面包糠的油炸鸡、鱼、肉就都冠以英式;法国人喜欢各种沙司,于是西餐馆就发明了一种以番茄酱、胡萝卜丁、口蘑丁、豌豆和葡萄干为主要原料的自制沙司,红红绿绿,味道酸甜,只要浇在炸猪排、炸鱼或肉饼上,就可以冠以法式。”



[登录后才可回复]